
11月4日,克里姆林宫一道命令下来,气氛顿时不一样了,普京亲自拍板,责成政府必须在12月1日这个死线前,交出一份关于稀土和稀有金属产业的长期发展路线图。
表面看这不过是又一份产业规划文件,但深入来看,这更像是在地缘政治的窄缝中,俄罗斯下的一场惊天豪赌。 这盘棋大得惊人,因为它试图一次性解决三大难题:摆脱对东方邻国的战略性依赖,修补自身残缺不全的工业体系,同时还要在地缘博弈的牌桌上,为自己创造出新的筹码。
这三个目标互相纠缠、彼此掣肘,让俄罗斯的“稀土主权”之路,从一开始就陷入了难以自拔的矛盾之中。 值得注意的是,把普京逼到这一步的,是一种强烈的、几乎是刻在骨子里的不安全感,俄乌冲突直接把俄罗斯经济的软肋照得一清二楚,尤其是在那些高度依赖进口的命脉领域。
问题就赤裸裸地摆在那:俄罗斯超过75%的稀土都靠买,而这些货源,绝大部分都来自中国,这意味着无论是先进导弹的制导系统,还是军工雷达的核心部件,这些东西的“血液”都攥在别人手里。 联邦安全会议秘书绍伊古的话更是把窗户纸捅破了,他将这定义为关乎“技术主权”与“国家主权延续”的关键,话说到这个份上,这已经不是经济问题,而是上升到了国家存亡的层面。
再看看外面的世界,牌局正在重组,美欧都在想方设法搞供应链“去中国化”,满世界寻找替代者,如果俄罗斯再不行动,等新一轮全球稀土格局尘埃落定,自己恐怕连上桌的资格都保不住,彻底沦为看客。 当然,也有经济上的小算盘,全球稀土需求预计到2030年会翻倍,这块肥肉谁看着都眼馋,俄罗斯也想借机告别过于依赖油气的日子,但这个念头,是在巨大的安全和地缘压力下,才变得如此火烧眉毛。
要说底气,俄罗斯也不是没有,脚下踩着超过2800万吨的稀土储量,已探明的矿床就有18个,全球排名前五,更妙的是,矿石里高价值的重稀土含量还很高,正是高科技产业抢着要的硬通货。 可理想很丰满,现实却异常骨感,这些所谓的“富矿”,绝大多数都静静地躺在西伯利亚和远东的冰天雪地里,那里气候恶劣到让人绝望,配套的基础设施几乎为零,连稳定的电力都是奢望。
纸面上的巨额财富,到了现实里就是一片开采不动的荒原,这就是俄罗斯面临的第一个尴尬,手里握着王炸,可实际开采率连2%都不到,资源优势根本无法变成产值。 更要命的是产业链的断裂,就算使出吃奶的劲把矿石挖了出来,后续的冶炼、分离和高端应用技术,全都得靠外人、靠进口设备。
所以那个计划将年产量从两千多吨飙升到5万吨的宏伟目标,还有那个要在2028年前建成的格拉佐夫磁铁工厂,听起来都像是在喊口号,这让整份蓝图,都透着一股“空心化”的危险气息。 如果说产业上的困境是硬件问题,那么外交上的处境则是一种精神上的“左右互搏”,俄罗斯的稀土战略,尤其是在处理对华关系上,显得异常纠结。
最拧巴的地方就在这,这份计划的核心动机之一,就是“减少对华依赖”,可俄罗斯心里比谁都清楚,就凭自己现在的技术家底,想在短期内从零到一建立起全套产业链,根本离不开中国的资本和技术。 这种既想摆脱控制,又不得不寻求合作的矛盾心态,贯穿了整个战略的始终。
与此同时,它也没忘了向西方暗送秋波,有一种分析认为,俄罗斯或许想用稀土粗加工项目来吸引西方投资,以此作为缓和关系的敲门砖,毕竟美国总统特朗普就曾表露过在这方面合作的开放态度。 可是这张牌因为乌克兰问题,眼下几乎成了一张废牌,短期内根本打不出去。
更有深意的是俄罗斯正在边境地区的动作,他们正加紧建设连接中国和朝鲜的物流枢纽,又是升级铁路,又是新建桥梁。 这绝不只是为了方便和中国做生意,更是在为未来铺路,等有朝一日自己的稀土能大规模产出了,可以卖给“任何买家”,这是在为自己未来的市场独立性,提前埋下的伏笔。
归根结底,普京这道“死命令”,催生的是一场被生存焦虑逼上梁山的国家级冒险,方向虽然指明了,但通往“稀土主权”的路上,既有产业能力的深坑,也有地缘政治的迷雾,更有那个解不开的对华关系疙瘩。 这早已不是单纯的资源之争,而是俄罗斯在全球权力变局中,一次痛苦而艰难的自我定位,它最终能否从“家里有矿”的资源大户,真正蜕变为“手里有牌”的战略玩家,如今这场大考才刚刚拉开序幕。
参考资料:俄罗斯卫星社——普京责成批准稀有金属生产的路线图
粤友配资-国内股票配资入门-配资正规配资门户-股票加杠杆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